“两新一重”为高质量发展 注入新动能 |
发布时间:2021-04-07 浏览次数:2027 |
口文/冯路佳 2020年5月22日,“两新一重”建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首次提出,其被视作“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有力抓手。同时,这也成为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的精准发力点。 今年,国家将聚焦“两新一重”和短板弱项,扩大有效投资,加强系统性布局,加快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推进一批重大工程建设,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两新一重” 写进多地投资计划 在已经公布“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省份,多地将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的关键抓手。2021年,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是围绕“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相关项目成为多地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内容。 其中,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共列项目1371个,总投资4.4万亿元,2021年计划完成投资1.1万亿元,项目数量、总投资额、年度计划投资额均创历史新高;山东聚焦“十强”产业、“两新一重”、社会民生等领域,谋划推出1600个以上省级重点项目;宁夏梳理谋划重大项目1140个,年度计划投资约1540亿元,其中新增了“两新一重”、扩大内需、社会治理、城乡融合发展等细分领域…… 事实上,除了自2020年起被频繁提及的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其实每年都是各地投资的重点领域。 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铁路通车总里程达13.9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超过500万公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双双位居世界第一。看似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已不紧迫,但目前我国人均基础设施存量仅相当于一些发达国家的20%~30%,在交通、水利、社会民生等基础设施领域存在不少短板,相关领域投资仍有很大空间和潜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所研究员刘立峰认为,我国传统基础设施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但综合运营质量和效率仍有待提升,“尤其在西部地区,部分领域设施薄弱环节仍然较多,推进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设施互联互通需求仍然很大。” 新基建投资 增速加快 2018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此后新基建连续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首次明确新基建范围——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日前表示,今年将出台“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拓展5G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建设。 新基建投资的持续提速,在今年各省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中也颇为明显。多地积极部署新基建项目,相继出台新基建相关建设方案。天津市提出,到2023年将实现5G网络全覆盖,车联网应用场景覆盖区域超过600平方公里,新建10个以上重大创新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等;福建省提出,到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6万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50%以上;山西省将再新建5G基站1.5万座,加快推动市县城区5G网络全覆盖,推进新型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广东省要实现5G网络粤东粤西粤北主要城区全覆盖,打造珠三角5G网络城市群…… 新基建能够培育新经济、新技术和新产业,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理解新基建,不仅要看短期能拉动多少经济增长,更要着眼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一新机遇。”中国工经联工业经济研究中心综合室主任周忠峰表示,新基建更加注重调结构、促创新和补短板的长期效应,一旦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拥有先发优势,将有利于增强产业发展主动权。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 “两新一重”项目建设 “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投资功不可没。”3月8日,宁吉喆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年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还需要进一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大补短板力度,拓展投资空间,增强投资增长后劲,合理扩大有效投资。 宁吉喆认为,今年要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继续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两新一重”及补短板项目建设。进一步创新民间投资方式,规范推广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稳妥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这意味着,在推进“两新一重”建设的过程中,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将平等参与,共享“新”机遇、共促“新”发展。 “两新一重”项目正成为PPP投资热点。据财政部PPP中心统计,2020年10月新入库项目106个,投资额1090亿元,环比增加49亿元,上升4.7%。其中,“两新一重”新入库项目83个,投资额785亿元,占全部新入库项目的72%。目前多数重大工程建设由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合作完成,在重大工程中推广应用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运营和维护,有利于“少花钱、多办事”,提高社会资本的投资积极性。 “与‘铁公基’相比,新基建与企业的关系更为密切,民间资本进入的门槛也更低。”北京大学国家治理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彭波表示,各地新基建投资的持续加码将给民企带来巨大机遇。“两新一重”激活了政府与市场的积极性,有助于加快国内产业链的建设、完善与提升,会在双循环构建的过程当中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优先支持在建工程,合理扩大使用范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100亿元。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来源:中国建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