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是建筑业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
发布时间:2012-12-27 浏览次数:3792 |
转型升级是建筑业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汪士和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随着“十二五”规划的贯彻实施,虽然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放缓,但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20%以上的增幅,因此建筑企业在“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面临的建筑市场形势是相对稳定和乐观的。 为什么这样判断?我想从三个层面来分析便可见一斑。第一,从国家规划战略层面来看。国家历来对区域经济发展高度重视,于12年前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9年前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7年前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而从2009年到目前又先后共出台了20多项战略规划。上述这些规划对于研究建筑经济和建筑市场非常重要。且看:由于近几年海峡两岸关系缓和,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政府为贯彻这一规划制定了实施意见,海西经济区立刻就成了一片建设热土;再看:江苏虽然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但是江苏的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在当年国家批准沿海开放的14个城市中与大连、威海、青岛、宁波等其余11个城市相比较,发展显然滞后了,为了加强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连接沿海经济开发区,因此国务院下发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借此,江苏省政府闻风而动,在上海召开江苏沿海合作恳谈会,签约50个、吸引投资1340亿,在北京召开同样内容的会议,签订18个项目,总投资达2145亿元,这二年如果你再到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去看看,就会发现塔吊林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此外,安徽是我国长江流域经济欠发达省份,国家给了关于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省出台21条措施推进规划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批产业转移项目,截止2010年上半年就吸引投资15052.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占安徽全省1000万元以上项目的75.5%。由此可见,国务院的规划对拉动安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从2001年—2010年,10年共开工建设120项重点工程,总投资达22089亿元,平均每年2209亿元左右,而2011年一年新开工23项重点工程,总投资6822亿元,是前10年平均数的三倍。为了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展战略,国家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核心政策有二条:1、对西部地区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自用的设备,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2、自2011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文件还规定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广西12个省区;同时规定湖南湘西、湖北恩施二个土家簇、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三个少数民族地区可比照西部地区的税收政策执行。在以上政策激励下,西部地区的项目和资金增加迅猛,从江苏施工企业在西部地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大幅增长也能说明问题。2011年与2010年相比,江苏在内蒙、新疆、宁夏、甘肃和云南完成的总产值分别增长47.7%、58.5%、50.7%、60.4%和81.3%。第二,从国家行政区规划调整的决策来看。2008年奥运会后,一些同志分析北京的建筑市场可能要萎缩。结果国家决策,对北京城区进行“四合二”整合,把“有地没钱”的崇文区和玄武区撤销,分别并入了“有钱没地”的东城区和西城区,有效利用核心区域资源。加上实施规划中把昌平、顺义等建成中等城市规模的卫星城,后奥运时期北京市场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所以不能简单看待行政区划的撤并。比较明显的效应更体现在把深圳特区由原先327.5平方公里扩增至1991平方公里,把宝安、龙岗纳入特区,特区面积增加5倍;把厦门特区由原先131平方公里扩增至1573平方公里,增加了海沧、集美、翔安和同安四个区,面积扩大11倍;撤销南汇区并入上海浦东新区,面积由360平方公里扩大至1210平方公里。这些行政区划的调整,使小特区进入了大特区的时代,对城市发展而言成了重大的历史转机,而对于建筑业又何尝不是更大的建筑市场的开启?第三,从国家及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形势看。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我国2012年1-11月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8%,达35002.8亿美元,从金融危机后负增长呈现出恢复性增长,但与历史上百分之三十几增长速率相去甚远,所以靠外贸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受外部制约因素较大;另一驾马车——消费,2012年1-11月我国消费零售总额为801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4%,内需拉动开始显现,但从整个经济增长形势分析仍相对乏力,如果投资再不加大,“稳中求进”的大政方针就难以实现。因为根据中国的就业形势,经济也必须保持适度的高位增长,否则会造成社会不稳。根据专家测算,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新增就业100万人,如果经济增长慢,就业压力必然加大。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约600多万人,部队复员转业军人一大批,加上进城务工农民合计1000万左右。2010年GDP增长10.4%,新增就业1100万人,才较好地消化了一部分过去失业的人员。何况根据国家发改委投资所原所长罗云毅的分析,我国现在有“强劲的投资需求和充裕的资金供给”,所以投资增速不会放慢。我赞成这个观点。事实上,2012年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32.62万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西部投资7.84万亿,增长24.2%,中部地区投资9.15万亿元,增长26.2%,均高于全国平均数3.5个百分点以上。因为国家“不差钱”,2011年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4.8%,据报道,2011年央行的资产达到4.5万亿美元,分别超过美联储和欧盟银行的资产,没有这个底气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就无法一下拿出4万亿了。由于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民间资本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据网上资料2010年民间资本达12万亿元之多。这么多钱更需要投资渠道来释放。国家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7年前出台了一个《国务院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36条”),但五年时间过去作用不明显,民营企业批评“非公36条”是“玻璃门”政策,看得见摸不着。2010年5月,国家出台了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实质性文件,即《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并下了“死命令”:各有关行业要在2012年6月底前拿出配套的实施意见,可喜的是到规定时间一共出台了42个相关文件。这样一来,社会有需求,民间有资本,国家有政策,民间资本就大有用武之地了。例如“新36条” 规定:“(政府)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油气勘探发展领域、鼓励民资参股建设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运输设施及网络。”浙江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明确表示准备进入油气行业。中石油有关负责人认为:借助民营资本的参予,中石油可以迅速开展多个项目。好的政策成效显著:2012年1-11月,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01624亿元,同比增长25%,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1.8%.无论投资主体是谁,投资的项目都要人去实施,所以有投资就有建筑业的市场。由于中国政局稳定,外商对于中国的投资前景看好,近几年都分别比上年增长20%左右,中国从2009年就成为主要跨国公司首选的投资国家,外商在华直接投资需要兴建厂房、办公楼和职工宿舍,给众多从事房建的企业提供了机遇。到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近50%,只相当于日本50年代后期,韩国80年代初水平。与发达国家80%相比,按现在每年增加不到一个百分点的速度还有很长的路。无论城市经济适用房、保障房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都离不开建筑业。所以我得出建筑业在“十二五”及今后十年至二十年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结论。但是前景好,不等于在转型发展时期没有困难,相反我们要加快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来适应当前的宏观经济新形势。 何为转型?怎么“升级”?我从网上一则消息受到启发:江西省有个竹木制品企业,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春交会出口订单下滑50%以上,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靠传统的手编竹器工艺品、篮子、筐子等生活日用品已经让企业难以为继,本来价格就上不去,销路再没有,薄利多销这条路也走到了尽头。企业依靠创新,开发了全球首创用竹片生产电脑键盘和鼠标,并申请了国家专利,仅半年时间,2009年秋交会这个企业即拿到了5.1亿大单,有100家以上的企业愿意做他们的代理商,企业的主业还是竹制品出口,原料没变还是竹子,只是产品创新升级了,企业取得了大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首先必须确定一个观点:“转型”不是“转行”,要纠正一个误区,以为“转型”就是扩大多种经营副业越多越好。但要知道干自己完全不熟悉的行当,风险相对要大得多。通过调查研究,我归纳江苏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有以下几种效果相对显著的做法: 2、精细化管理型—南通二建集团公司。他们通过推进项目股份制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原来是火车跑得快,全靠项目经理一个车头带。现如今,股份制项目管理体制把项目部变成了“和谐号”动车组。在这台“列车” 上,员工都是主人翁,人人都是动力源。哪怕落地砂浆、掉在地上的螺丝钉,每个员工都十分珍惜,杜绝了浪费现象。推广大模板施工,每平方米施工降低成本50元;强化用水用电管理,做到施工用水全部回收再利用,同体量项目水电费节约40%;实施大件集中加工,大件钢材用量降低6%;项目管理费用得到有效控制,由过去占工程造价2%—3%,降低到现在的1.5%—1.8%;工程财务费用明显下降,杜绝了过去多占集团公司资金,材料采购失控现象。项目部财务费用下降1%—1.5%,把降本增效变成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2010年纯土建施工产值利润率为6.97%,是全国产值利润率平均水平3.5%的近两倍。 3、建筑服务商型—江苏龙信集团。该企业提出由建筑承包商向建筑服务商转变的理念,虽然还在干房建,但全部干精装修房,然后与知名品牌的建材供应商及家电供应商逐步结成战略伙伴,产业链上游的建材如地砖、面砖、地板、卫生洁具和下游配套空调、热水器等等供应商都围着这个大客户转,两头的批零差价龙信公司都赚了,并且金属门窗等也是自己生产既保证质量又“肥水不外流”,公司现在效益非常好。 4、生产方式科技创新型—南京大地集团公司。他们把传统的混凝土工厂进行彻底改造,现在的主打产品一是地铁、隧道施工用的盾构片,南京在2014年青奥会前要在现有的三条地铁基础上再完成三条新线,盾构片供不应求;二是为城市地下过街人行道生产矩形砼顶管,规格6米x4米x1.5米;三是开发了轻质保温的文化石系列产品。原料是珍珠岩粉、浮石、硅粉、泡沫粒子等,按一定配合比制作,产品外销日本、东南亚;四是引进了6条房屋梁、板、柱生产流水线,做到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2011年某大开发商一次与南京大地签订建100万平方米的这种装配式施工的商品房。 5、生产能力研发创造型—无锡锡山三建。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建筑企业,自行研发并取得了三项国家发明专利的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架,不仅彻底颠覆了传统脚手架搭设方法,大幅度提高了工效,而且增加了脚手架搭设的安全系数。原建设部分管安全工作的秦正芳老处长去该公司看后赞不绝口,在目前用工紧张的状况下,使用这样的脚手架,可以减少使用数量可观的架子工,中铁系统有些项目已经开始尝试到了这种方便、快捷、安全搭建脚手架的甜头,锡山三建由于发明和生产新型脚手架带来了可观的效益。由于产品供不应求,今年又新上了一条生产流水线。 6、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创新型—南通四建集团公司。该企业是江苏省建筑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他们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积极深化改革,出台了《南通四建股份股权进退出机制管理办法》,构建起投资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的权力结构模式,只要离开原岗位或该企业,无条件退出股权,废除股东终身制,打破股权“世袭”制,让公司股东始终处于流动状态,股权始终掌握在公司在职岗位的经营骨干手中,让所有后来人都看到了参与领导企业的希望,有了奔头。他们的改革是对《公司法》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补充和创新。创新了公司化改造的传统模式,打开了一条适合改制后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通道,彻底调动了股东、企业骨干和年轻员工等诸多的积极性。2010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60亿元,2011年完成200亿元。至2010年一共获得19个鲁班奖、8项国优银奖、3项詹天佑奖和500多项省级优质工程。 7、企业文化创新建设型—江苏武进建安八分公司。这个分公司新时期制定了“转型不转行、做精企业文化、复制规范化管理”的企业转型思路,把工作重心从片面追求经营规模转向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益上来,发挥企业文化在项目管理实践中独特的作用,用企业文化促进安全生产、优化施工环境、丰富员工生活、引导员工行为、提高建筑质量、展示企业形象。让员工“凭绩效换考绩、凭考绩换薪酬、以新业绩换取新职务”,他们提出消灭合格工程的口号,即每项工程要确保优良,精品工程赢得了市场。当地项目一般拟定在标底价上再下浮16%—17%,八分公司公开宣称下浮超过10个点就不接,就这样还挑选工程做,开发商同意下浮不超过10%,且资金到位率95%的条件,并把楼盘推迟开工等八分公司来做,《建筑》杂志先后用六篇文章报道过这家企业。 8、创新商业模式推进工程总承包型—中南集团。这是一个上市公司,有较充足的资金,采取一是整体打包:以投资建设公用事业换取房地产开发,在全国已成功建设十几个“中南世纪城”, 先后在南通、海门、常熟、吴江、镇江、盐城、淮安、青岛、菏泽、寿光、海南、营口、南充等地建成或正在建设几十万平米至几百万平米的中南世纪城;二是合作开发:针对部分中小型开发商拥有较理想的地块但不具备开发实力,采用变垫资为投资,合作成立股份制开发公司;三是实施“战略导向,整体联动”的运营模式,看好一个大市场,进行一大笔投资带动一条产业链。 还有许多类型,篇幅关系不一一举例。以上这些企业都兼营房地产和其他适度的多种经营,但他们的共同点是:主业仍然是建筑业,但却创新了主业发展方式,不再是只做大,而是在“强”和“精”上做足文章,这些企业在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做法,值得借鉴。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这是一条建筑业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江苏省建筑市场管理协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