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首页 -> 业内信息

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对建筑业发展带来了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发布时间:2013-06-21 浏览次数:4355

 

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
对建筑业发展带来了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口文/汪士和

    今年3月5日温家宝同志代表国务院所做的政府报告中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规模,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覆盖常住人口,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制造公平的制度环境。村庄建设要注意保持乡村风貌,营造宜居环境,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据新浪财经报道,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十多个部委参予编制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下称《规划》)将在今年上半年正式对外“亮相”。随着城镇化发展规划颁布时间日趋临近,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也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但是作为政府高层及大批专家们比较集中研究的是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及如何克服推进城镇化碰到的瓶颈问题。主要围绕:户籍制度的改革问题;集体及农民土地产权流转问题;建设资金的来源问题;人口城镇化社会成本分摊问题等等这类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非常大而又恰恰是必须直面和绕不过去的问题。关于户籍制度改革,以往几十年来都是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来管理,这种管理人为造成城乡户籍差异,是推进城镇化最大的障碍,公安部已经在研究实行统一的全国性居住证制度,让长期在城市工作并连续居住、参加社会保险的流动人口有望落户;关于集体及农民土地产权的流转问题,这不仅是关乎到农民切身利益而且是关乎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过去发生过的大量群访事件中,有相当数量是因为对失地农民补偿不到位,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这类事情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绝不能再重演。有专家指出,在城镇化进程中,要保证好农民的权益,就必须以土地物权化为重点,以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为核心,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让农民“带资进城” “带财产进城”;关于建设资金的来源问题,目前各地城镇化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贷款,这是一种间接的融资方式。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的负责同志认为:未来要解决好我们城镇化的融资问题,就一定要在稳定现有的融资渠道基础上,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包括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金融市场;关于人口城镇化社会成本的分摊问题,涉及到中央财政及省、市、县、乡镇地方各级财政,据专家测算,人口城镇化的成本大约在8万元—50万元/人不等,按今后10年中国推进城镇化的目标,将有4亿人口迁入城市,平均按每人10万元成本,就需要投入40万亿元,这一天文数字的支出,单靠中央财政或任何一级地方财政都拿不出来,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测算和分摊等等。以上试举的几方面问题,远不止这些,有大学网站关于城镇化话题论坛已办了50多期。这些都是大政方针,相信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政府各项配套改革也会不断出台、不断完善。
    作为与加速推进城镇化休戚相关的建筑产业,不可能置身度外,但真正研究城镇化与建筑业发展关系的文章至今并不多见,作为建筑市场管理协会愿意做一些探索和尝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用,大家一道集思广议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为建筑业发展出谋划策,为建筑企业发展推波助澜。
    首先看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将为江苏建筑业带来哪些机遇?笔者认为应该是三方面:
    一是建筑市场变得空前巨大。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也必然会给建筑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推进城镇化,首当其冲的是要解决住房,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至2011年,全国2.5亿农民工中自有住房拥有率仅为0.7%,如果国家对农民土地产权流转的政策解决了,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农民的购买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强土地的供给,缓解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带来价格上涨的压力。城镇化将带动房地产市场更多地向二、三线城市集中,从长远看将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对从事房建为主的施工企业当然是利好消息。
    城镇化进程必然导致大量低保障的原先属于新农合范畴的农民要进入到高保障的城镇医疗体系,要新建一大批医院和与医药行业相关的设施。
    城镇化把生态环境的建设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根据全国政协委员提交的一份议案反映,过去江河、湖泊是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倾倒场所,中国农村每年大约产生1.9亿吨生活垃圾,其中绝大部分都在未经回收或适当处理的情况下被随意倾倒。三月份,黄浦江上出现上万头死猪令世人震惊,但也同时提醒决策者,实施城镇化象垃圾处理工厂之类生态治理的设施将是必建的。
    城镇化让转移进城的农村孩子享受到城市学校的同等教育,但要克服很多农村中小学校舍破旧,教学条件差的现状,绝非一件易事。今后建设大批新校舍,又将是建筑行业的光荣任务,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达5800万人,按1000个孩子建一所新学校,就需建5.8万所。总之,展望未来,城镇化不仅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也必然是中国建筑业的巨大发展机遇。
    特别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发展快,中、西部滞后,城市化率也不例外,四川省城市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个百分点左右,河南、甘肃等中、西部省份就更低,(分别低10.17和16.47个百分点)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任务就更加艰巨,如果中西部省份不加快城镇化进程,很多省份要在2020年和全国各地共同建成小康社会是非常困难的。由此分析今后5—10年,中西部省份的投资要快于东部地区,投资增长幅度一定会大于东部省份,对于建筑业来说更要抢抓机遇,花大力气在巩固已有的中西部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市场,利用江苏队伍自身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瞄准与城镇化密切关联的领域,以“资金换市场”,以“资金换土地”,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为发展建筑工业化和新型建材,带来了大发展机遇。
    在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进程中,无论是建设住房、学校、医院,还是城市配套和生态治理的基础设施,都离不开方兴未艾的建筑工业化和新型建材工业的发展,而这二项恰恰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之一。城镇化要占用土地,甚至是优质农田,这就更不能允许为烧制粘土砖侵占耕地,为了捍卫粮食安全必备耕地的底线,在推进城镇化进程时,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就成了必然。所谓建筑工业化,通俗点讲就是“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除了基础,对樑、屋面板、柱、楼板、空调板、楼梯等等都将按照标准设计在工厂中定型生产预制,然后运到工地进行组装,俗称“搭接木”。这是国际通行的实现建筑产业节能、环保、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
    建筑工业化在中国可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早在1956年5月8日,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明确提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建筑业,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实现机械化、工业化施工,必须完成对建筑工业技术改造,逐步完成向建筑工业化的过渡。”当时的国家建委已经开始组织有关部门编写照明、采暖、防空、供水排水等技术规范以及各种预算定额。1966年,江苏和广西等地的建筑科学研究机构成功研究出混凝土空心大板住宅工艺,为推广民用住宅装配化施工打下基础。1978年国家有关部门还专门召开过建筑工业化的规划会议,会议要求到1985年基本实现建筑工业化,2000年全面实现建筑工业的现代化。上世纪八十年代江苏常州市曾作为全国建筑工业化的试点城市,建了一批混凝土预制构件厂,围绕以大板建筑为重点的墙体改革,对管理体制、设计标准化、构件装配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等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也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特别是相应的经济补偿政策迟迟不能到位,使用工厂预制构件的装配作业房屋的单位造价成本高于传统的施工工艺的单位造价,于是挫伤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建筑工业化推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直至停滞不前。1995年,建设部发布了《建筑工业化发展纲要》,建筑工业化又重新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提出要把房屋作为一种工业产品,根据工业化生产原则,包括设计、生产、施工和组织管理在内的建造房屋全过程,形成完整的建筑工业化体系。接着1996年建设部又发布了《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大纲》,为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实施,还专门成立“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委《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年,住建部批准建立“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2006年,住建部又下发了《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行办法》文件,希望通过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带动住宅产业化发展。
    从1956年到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缓慢仍处于起步阶段。江苏虽然是建筑大省,但是比较敏感的抢抓保障房建设的机遇,发展建筑工业化的企业也就只是屈指可数的南京大地建设集团、中南控股集团、南京旭建、赛特钢构和苏州皇家等几家企业。就全国范围而言,除了像万科等一些知名开发商积极推广住宅产业化外,施工企业中浙江宝业、上海城建、远大可建和黑龙江建设集团等企业已经抢占了先机。“十二五”期间,住建部下达了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现在国家又大张旗鼓的推行新型城镇化,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在今后一、二十年绝对是方向和机遇,全国十多万家施工企业,认识到并抓住了发展机遇的,一定能取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反之,对新型城镇化采取莫不关心的企业,将会失去机遇,有的企业甚至被淘汰。我们要结合企业转型升级,制定新的发展战略,逐步用建筑工业化代替传统的施工模式。据报道,家电巨头海尔集团早在九十年代就成立了住宅设施事业部,开始从整体厨房、整体卫浴做起,继而在装配式集成装修的基础上提出了施工工厂化管理的新发展思路,并且一举成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成功地在建筑领域“插上了一腿”,不得不佩服海尔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和前瞻性的决策。难道说建筑行业自身还要继续观望和坐等吗?几年前笔者到南京大地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参观过,觉得他们从法国引进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体系”的设计、生产、施工安装成套技术,绝对是建筑业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我把它归纳为江苏施工企业八种转型升级的好模式之一。后来又多次陪同建筑同行去该单位参观,还陪同大地集团到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去汇报,希望能得到直接指导并能升格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但只靠少数企业建筑工业化充其量只能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当大批建筑企业行动起来,住宅才能像工厂标准件一样生产,到那时建筑业何愁不能真正成为支柱产业?建筑工人也就将成为名正言顺的产业工人,而彻底在建筑行业抛弃了所谓“农民工”的称谓。所以说,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我们抓住建筑工业化和新型建材的发展机遇意义非常重大。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变了,对建筑业利好。
    为了克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国家三年投入4万亿元巨资,但是80%的资金都是投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与一般建筑企业关系密切的项目只占20%。而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形势下,今后的投资重点肯定将有所转变。根据将要出台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可能涉及全国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201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达36.48万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20.6%,2013年预计投资达44万亿元之巨,投资总量增加了,关乎民生的项目又将进一步大幅增加,这二个“增加”产生的叠加效应是与建筑业相关的工程项目将有可能成倍增长。这是建筑业发展的特大机遇。当然,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的。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建筑业今后一、二十年会有哪些新的挑战?笔者分析主要也是三个方面:
    挑战之一建筑劳动力资源将更加紧张。
    首先备受关注的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正在抓紧出台,国家政府报告中强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前建筑业的用工现状是80—90%来自农村富余劳动力,并且年龄偏大,36岁以上的占80%,据说举行国际建筑技能比赛,规定要求参赛选手21周岁以下,全中国竟没有选出一名代表参赛。建筑行业属于苦、脏、累、险、收入低的行业,本身劳动力就青黄不接,但由于就业门槛低,农村劳动力从事建筑行业解决了相当程度的用工难。下一步身份转换了,作为城乡居民还有多少人继续留在建筑行业中就是个未知数,估计趋势是不断减少;其次,国家推行城镇化从整体布局上看,东部省份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中西部省份以发展工业为主,这就将导致原先从事建筑业的人进一步分流;继续留在东部地区发展的,有部分人转向服务业,原先从中西部过来的建筑行业打工者,当家乡的工业发展起来后,相当的人必然会选择就近在家乡进工厂工作。建筑劳动力资源进一步缩水,用工难肯定加剧,用工成本必然会进一步提高。
    挑战之二是必须大力发展信息化。
    特级资质就位时,把信息化作为保级的必备条件之一,当时大家都有些异议。几年下来,有意见的声音减少了,感觉尝到了甜头,甚至离不开靠增加信息化作业人员来提高信息化的程度,今后,形势逼着我们,不是资质要求不要求信息化的问题,而是建筑行业必须自觉加强信息化,前面分析,城镇化给建筑业带来的是市场扩大,任务增多,从业人员相对减少,如果不在建筑企业推行信息化,不要说发展,恐怕连维持运转都有困难。只有通过信息化,才能提高建筑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只有通过信息化,才能让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建筑业同行们在参观了中建一局发展公司、浙江建工集团、江苏的中南集团和苏州二建等优秀企业发展信息化综合给企业带来集约化经营管理的巨大变化后,就会由衷地信服:建筑企业必须面对挑战,大力发展信息化。不仅如此,今后的趋势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协同设计、协同施工虚拟仿真、工程量计算、造价管理、设施运行的自动化监控等技术和管理手段,总之将深入地影响到建筑行业各个方面。
    挑战之三是建筑行业的节能环保。
    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关于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绿色建筑是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文件要求:1、新建建筑。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十二五”期间,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1.2亿平方米,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节能示范40万套。也就是既要切实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又要大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对于施工企业要关注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研发和推广,可以考虑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绿色建材,继而进一步推动建筑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对今后建筑业发展来说确实既是机遇也存在挑战,这是时代赋予建筑行业创新的新内涵,更多的是给建筑市场带来了无限商机。
                             (本文作者:江苏省建筑市场管理协会会长)

 

 

 

主办单位:南京建筑业协会   备案序号:苏ICP备10205300号-1
电话(TEL):025-84592563  传真(FAX):025-84592563
邮 编(Mail): 210014  地址(address):南京市秦淮区石杨路116号江苏省住建大厦A座7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