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要远离“花瓶病”
□文/赵建
“聪明的人常不做好事前研究,只靠做样子来勉强过关。如果你想当个创新改革者,这招已行不通。”著名管理大师杜拉克曾告诫企业要奉行朴实高效的管理。
但是,我们的一些项目面对缤纷的“创新”理念趋之若骛,似乎不学习时髦的管理模式就意味着不懂现代管理。如果披上这件“皇帝的新衣”,能使企业的管理上了一个层次倒也罢了,但令人忧虑的是:更多情况是这种“花瓶病”最终却构成了对健康管理程序的整体骚扰。
我们不难看到,为数不少的项目在制定决策或在选择管理者时只讲求流行风尚:不切实际地追赶管理时髦,引进各式各样的管理技术,造“程序花瓶”;盲目引进各种高学历人才,建“人员花瓶”。
然而越是热闹的地方越是脆弱:新鲜的管理模式“水土不服”,现代化的设备使用率极低。最让人叹息的例证就是ISO9000认证,这本是质量管理最基本的标准却被过分地夸大功能,最终使抓质量变成了抓ISO9000认证的贯彻落实。而实际上其“文件化”过程被形式化,常常影响企业生产的效率,对提高质量毫无意义。
全盘照般一些先进的管理办法,并不能 “吃羊肉变成了羊,”事实却是我们学了别人的就会忘了自己的,记住了自己的却又忘记了别人的。就像我们羡慕长相英俊的人,结果却只描摹下一个面具戴上,最后连自己都认不出来了。
那么如何避免“花瓶病”?
我们并不反对学习先进的模式、引进出色的人才,只是由于我们还没搞清企业为什么学、怎样学、学完了怎么办,于是良好的愿望换来蹩脚的装饰。
项目管理要避免“花瓶病”,我们最需要的是对先进模式和优秀人才的高层次的把持和阐扬,而先进的东西必须构成独特的立体构架:存在的基础、引进的实质和执行的适用。没有这种构架,就会只是“好看”而对其实用性构成忽略,结果执行的不理想就以为模式怎样不好。认真地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至,比好高鹜远来得实惠的多。
项目管理要远离“花瓶病”。韦尔奇说:“掌握自己的命运,否则将受别人掌握。”项目管理的过程是一个脚踏实地的过程,任何浮躁和形式上的张扬都会与美好的初衷南辕北辙,我们要战胜和掌握的永远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