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视野
坚持创新驱动 促进企业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
本刊编辑部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核心内涵是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1989年建设部发出《关于在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试点企业试行工法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开启了工法制度试行工作。实行这一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30多年来,广大企业运用标准化管理流程、信息化管理手段、精细化管理方式,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现代项目管理方法,实现了工程建设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目标。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3年,全国先后有1000多项工程项目管理优秀成果发布,2476项施工新技术和新工艺提炼编制评为国家级工法或国家专利,其中,国家一级工法1018项,二级工法1288项,升级版170项,形成了企业自有知识产权,有力地促进了建筑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就位的需要,全国各施工企业对工法的开发愈发重视,许多企业在开发、编报、国家工法方面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建立了内部工法管理制度,都已形成了一整套工法开发、编写和应用的产、学、研体系。同时这些企业还善于科学应用工法成果,在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和工程投标工作中作为“模块”巧妙选用,不但为企业赢得了市场,而且提高了项目的管理效益。实践证明,通过工法开发、编报,可以对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创新经验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形成了宝贵的物质财富,有利于推进施工技术管理标准化和企业转型升级。
但是也由于不少单位把工法的编制申报只限于企业升级上,致使工法的编报工作严重错位,并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有的企业出钱找人编写工法,还有企业出钱找申报挂靠单位等。为了纠正工法编报评审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推广应用力度,切实促进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住建部也正在考虑对国家级工法的管理办法进行修改,比如专家建议工法的申报上只能承认第一主编,工法的有效期可由6年改为8年,取消升级版等。同时一个大规模的工法推广应用的主要目的也在于,进一步加大工法及创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
当今世界高精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迅猛发展,建设工程项目日趋大型化、复杂化和国际化,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日益频繁,我国建筑业正面临着国际高端市场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世界科技革命的高度来认识开发、编报评审国家级工法的重要性,建筑业企业了解和掌握国家级工法的选题、编写、要点及应用,要以推广应用国家级工法和10项新技术为重点,加大科技创新成果研发和推广力度,特别是要积极推广应用以“十项新技术”和国家级工法创新成果为主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方法。依托“大、精、尖”工程项目,不断解决复杂技术难题,形成先进工艺流程,注重在建筑用材上适时加强更新换代,在“大项目、高技术、强业主、新要求”激烈市场竞争中科学务实的做好工法的开发及推广应用工作。促进企业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