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行业文化建设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
发布时间:2016-07-05 浏览次数:3071 |
加强行业文化建设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囗文/吴 涛
为什么建筑业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整个行业的社会形象和地位却一直难尽人意?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今年两会上,广受人们关注的“工匠精神”也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加强文化建设和弘扬工匠精神的迫切需求,也为各行各业加强文化建设找到了灵魂,指明了方向。 一、文化建设已成为建筑业持续发展的短板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的建造技术、科研水平、项目管理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不少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但行业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则。建筑人的艰辛和付出,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贡献,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了解和应有尊重,其信誉和地位长期处于弱势。这一方面由于不少企业追求品质、诚信经营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内化为行为规范,远没有形成职业习惯。尤其是前些年频频出现的“黑心包工头”“老赖”“豆腐渣工程”“楼脆脆”“桥塌塌”“瘦身钢筋”等事件,经报刊、网络大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严重损害了建筑业的形象。另一方面,不能不看到由于长期以来行业主管部门一直比较重视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政策指导,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致使行业的文化建设严重滞后,缺乏软实力,正能量和主旋律没有得到及时广泛宣传,很多感人的故事报道不足,好事不出门、事故传万家。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行业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习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重在各行各业要加大宣传力度,抓好落实。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行业故事能否讲好,好声音能否发出来,关键在千千万万个建筑业企业。提升行业形象和影响力,根本途径就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丰富和提升企业的精神文化,培养良好的作风习惯,自觉恪守职业道德与规范。同时,要加强宣传,彻底改变建筑业“能干不能说,会干不会说,干了也不说,说了也说不好”的尴尬局面。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经济发展将全面进入“新常态”,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但面临消除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调整与建造方式、承包模式的创新变革,而且需要不断扩展服务项目,提升服务品质,优化产品质量,形成良好的行业风气、习惯、自觉。建筑业与各行各业的工作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建筑企业,每个项目,甚至每个从业者的举止和言行,都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形象。提升行业软实力,就是要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企业文化、项目文化抓起,主动及时地把建筑人的好故事讲出来,及时如实地回应社会关注,在传播领域展现主动性、赢得话语权,让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建筑业。 随着改革的深入,今后将有更多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都涉及到理念和思想的深刻变革,更迫切需要先进的企业文化引领和支撑。特别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建筑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一定程度上也必然反应在企业文化的竞争。因为一个强大的企业必有赖于自立、自信和自强的企业文化支撑。德国、日本数量众多的百年企业,以及国内的同仁堂、海尔、华为包括我们行业的金螳螂、中建三局、中建八局等著名企业的实践都充分证明,只有通过倡导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认真做事的工匠精神,从改进行业服务、提高产品质量的角度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软实力,企业才能做强、做大、做优,并能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林。 三、加强建筑业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弘扬工匠精神和传承鲁班文化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对于中国建筑行业而言,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就是鲁班文化。鲁班文化的鲜明特点具有三大精髓:一是精湛,二是勤奋,三是创新。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挑战,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弘扬工匠精神和传承鲁班文化,提升企业软实力,对新时期建筑业持续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第一,弘扬工匠精神和传承鲁班文化,是建筑业积极践行党和国家关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要求的具体体现。 鲁班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工匠和杰出发明家。他集匠心、师道、圣德于一身。他巧技制胜、规矩立身、授业解惑、至善于人、创新垂法、博施济众,给我们民族留下了更为崇信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实物创造和生产。历史是根,文化是魂。30年前,我们创立了鲁班奖,在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鲁班文化得到了较好体现。但近年来,部分企业申报鲁班奖时掺杂了更多的功利主义,忽视对鲁班文化的传播和企业经营理念的提升。甚至有极个别企业为了得到鲁班奖,竟采取有损于社会风气的不良手段,严重背离了鲁班文化精神。另外,也由于规模名额限量,更多的企业没有机会和能力申报鲁班奖,鲁班文化对这些企业的影响非常有限。鲁班文化还没有实质性地成为全行业的文化认同、价值追求,有不少从业人员根本就不了解鲁班文化。因此,大力开展“弘扬工匠精神和传承鲁班文化活动”,不但是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也是巩固和升华开展“争创鲁班奖工程”活动的最好形式和抓手。 在当前产业面临转型升级、日益重视工匠精神的今天,建筑业率先开展此项活动,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遗产与时代脉搏相融合,独具行业特色,一定能为社会注入正能量,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提升建筑业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弘扬工匠精神和传承鲁班文化,是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的延伸和升华,有利于培养先进的行业文化,有助于持续促进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 陈政高部长早在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就指出,要通过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可以集中解决一批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通过解决问题,建立起一个新体制和新机制,形成一个习惯,乃至形成一种文化。集中抓两年工程质量,不是以后不抓了,以后还要设计出新的行动方案,一直抓下去,形成常态化。我会开展的创建鲁班奖工程活动之所以在行业和社会上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就在于这项活动已经形成一种激励机制,树立了一个品牌,成为企业精细管理、诚信经营、树立社会形象的追求目标,成为行业激励上进,崇尚竞争,奉献社会,展示建筑业把提高工程质量视为生命的决心和见证。 第三,弘扬工匠精神和传承鲁班文化,有利于促进一线操作工人学技术、钻业务,提升行业整体素质,有助于打造一支新型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建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线工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建筑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传承鲁班文化,表彰建筑业的典型人物,传播建筑业好故事,唱响建筑业好声音,可以引导社会公众改变对建筑业“土、粗、脏、累”的印象,有效提升建筑人的职业声望,在行业内形成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从而吸引更多农民工和优秀的年轻人投身建筑业,激励一线从业者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本领,从而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奠定基础。 第四,弘扬工匠精神和传承鲁班文化,有利于提升中国建造品牌的美誉度,助推建筑企业紧紧围绕“一带一路”经济圈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建筑业企业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逐年提高。但也有不少企业失败多于成功,教训多于经验。除了一些客观原因,一个主要的主观因素就是中国企业往往会发生自相残杀的现象,特别是个别企业把国内市场的陋习带到了国际市场,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在国际社会上的声誉。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广大建筑业企业都已进入战前谋划,力争担当生力军,这就更加迫切需要优秀文化来引领企业规范行为。2014年10月11日,在德国访问的李克强总理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赠送了用铝合金制造的一把小巧精致的鲁班锁,不但体现了对中国古代精艺制造的自信,也为我们在国际上传承鲁班文化,展示中国建造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新思维提出了新要求。一旦有一大批具有强烈工匠精神与鲁班文化的建筑业企业在国际上得到认同,一旦中国的鲁班文化在国际上受到尊重和认可,必然会助推中国建筑业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 四、弘扬工匠精神和传承鲁班文化,行业协会应率先作为 弘扬工匠精神和传承鲁班文化,首先要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对行业发展的驱动力。同时要研究、挖掘鲁班文化的深刻内涵。这些年来,结合广大企业创建鲁班奖工程的实践中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和经验积淀,我们认为,新时期对鲁班文化还应赋予其新的内涵: 鲁班文化不是口号,需要内化于每一个人身上和心中。从行业协会的职责出发,我们倡议在建筑业尽快兴起一个大力宣传弘扬工匠精神,传承鲁班文化的热潮,并希望得到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第四,在建筑类职业院校的教育中,植入鲁班文化有关内容,培养学生尊师爱徒、诚实守信、尊重技艺、精益求精的良好风尚。
|